目錄
眾所皆知,Instagram的使用者以年輕人為主,主要的型態為發照片分享生活;Facebook上則包含老中青三個世代,不只有發文,還有社團、拍賣等功能。
這篇文章以人脈經營的角度,討論為什麼Facebook與、LINE比起Instagram是個更好的選擇。

社群經營需要時間
先說結論,以及人脈這件事。
如果你是個學生,交友圈以同儕為主,平常發發生活照或分享心情,這時你可能覺得用IG沒什麼問題。工作幾年後,你渴望升遷,或尋求轉職機會,這時你發現人脈很重要,但自己的交友圈很小,而IG對於人脈拓展的幫助並不大,原因後面再說。
你當然可以換平台,或是多平台同時經營,但個人形象的建立及活動足跡的保留都需要時間,而我們的時間有限,心力有限,將跨平台經營的成本最小化、效率最大化,是我認為非常重要的個人策略之一。
我目前的解決方案是在IG發文,並分享到FB,經營重點還是以FB為主,IG只有在戰鬥力歸0的耍廢狀態才會看看。
為什麼Facebook比Instagram好
一、在Instagram上,不用ID很難找到人
經營人脈第一守則,你要找得到別人,也要讓別人找得到你。
許多人將Insgram當成分享生活照的平台,因此在填寫個人資訊時就隨性得多,姓名用英文名字,ID用英文名字加亂碼(因為理想的ID被用了),大頭貼中的人很小很小,完全看不出是誰(而且在IG中,你不能放大檢視別人的大頭照);加上如果你開啟了隱私權設定,只開放好友觀看照片,等同完全斷絕新朋友找到你的可能性。
在這種情況下,如果不直接跟別人要ID,我們就只能等系統推薦「朋友的朋友」。這些朋友的朋友,多半是因為你們有超多個共同好友,簡單來說,Instagram的系統判斷你們是同溫層。
二、個人檔案的完整性
如果你有個很大眾化的名字,在IG上可能會找到一大票同名的人。而且在IG的設定中,沒有學歷、公司、職位、居住地等欄位,這些訊息都是找人時的時候重要線索。你當然可以把這些資訊放在IG的個人介紹中,但那會看起來又臭又長。相反,這些資訊在FB上都有對應的欄位可以填,方便許多。
在某些公司裡,HR甚至會透過FB尋找適合的人才,或是在收到履歷時,先肉搜一下應徵者,在約面試前先對應徵者有初步的了解:他的朋友多不多?是不是樂於分享新知?會不會分享工作成果或學習成果?是不是每次發文都在抱怨?
可能會有人擔心個資的問題,我只能說,如果你想保有絕對的隱私,就該把帳號刪一刪,把手機丟掉,把電腦網路線拔掉;如果你想出名,就必須承擔言行舉止被放大檢視的壓力。對一般人來說,我們都是在這兩個極端值之間取平衡。
三、厲害的人多半有點年紀,他可能不玩IG
以經營人脈的角度經營社群時,不外乎兩個重點:追蹤厲害的人、讓自己變成厲害的人。而每個領域的佼佼多半不會是小鮮肉,他們至少三、四十歲以上,事業如日中天,同時必須兼顧家庭與副業,他們發文可能一呼百應,加上眾多私訊的留言,沒空沒心力經營IG。因此,上述兩個重點在IG上的預期成效,是0。
四、同溫層越來越厚
綜合以上三點,如果你只玩IG,你的同溫層可能會越來越厚。
這個現象源自於IG的制度設計,即使你知道了,也可無奈何。
五、FB社團的重要性逐漸提升
加入FB社團是打破同溫層的重要手段,而IG完全沒有這個功能。
如果你想學習新的技能,或是培養新的興趣,加入社團都是個好方法。
如果你在社團中相當活躍,可能有機會和某些網友從線上轉到線下交流。對一個正常人類來說,和網友見面前先翻翻對方的臉書是一件超級合理的事。
六、IG不適合長篇文章及討論
由於IG的原始設計是以照片為主,而不是文字,所以如果你想在IG寫職場心得文,那顯然不是個明智的選擇。除了與整體生態格格不入外,在IG上也很難排版。
另外,IG有一個缺陷,當你在留言區貼上網址時,它會變成純文字格式,而非超連結,使用上滿不方便的。
怎麼都還沒有提到LINE?
我認為,LINE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存在,它一開始只是個單純的通訊app,可能從台北市場柯文哲開始用LINE談公事後(?),政府機關與民間企業都紛紛響應。LINE誤打誤撞找到一個特殊的市場定位,既屬私人領域,卻又會被用來談公事。所以上班用LINE的時候,除非有人很仔細的盯著你的螢幕,否則很難判斷你是在聊天還是在處理公事。對企業來說,這是雙面刃。
LINE的獨特定位也衍生出另外一個現象與群體默契,很多同事之間不加FB、不加IG,就算你加我,我也不會按同意,一切都在LINE上面談。當然,也有些人更明確表達「上班好同事,下班不認識」原則,真的聊得來的對象才會慢慢納入私人生活圈。
這沒有好壞對錯,只是種現象,與文化。
但我覺得有點可惜。
我覺得可惜的原因在於,既然當過同事,未來很可能也有機會互相幫助,或是因某些共同興趣、聚會或活動再碰面。然而,在這個文化下,一旦換了工作,你不過成了眾多帳號分之一,加上你的LINE名稱可能是用寵物的名字,大頭照放蜘蛛人,封面照放一手啤酒,你沒有留下記憶點,只是一串沒有個性的文字。除了同事外,你可能也加了老闆的LINE,加客戶的LINE,加供應商的LINE,這些在職涯中曾經接觸的人,都可能是未來的貴人,但這些人有9成9不會留下其他其他聯絡方式,船過水無痕。
個性很重要,適時的揭露個人動態也很重要。在FB風風火火的那些日子,你可能會在朋友的動態下面和朋友的朋友聊了起來,結果交了新朋友。這是社群時代的人脈擴展邏輯,你要讓這個模式為你所用。
說了那麼多,你問我解決辦法是什麼?
沒別招,適當揭露個人資訊,還有發動態。
記得嗎,在LINE裡面也有一個動態消息(Timeline),你可以試著在裡面發些東西,可能看的人、按讚的人、回應的人不多,這代表另一件事,LINE也想讓用戶的回應數更多,黏著度更高,當你發了動態,你就做了LINE希望你做的事。因此,當有人發動態時,LINE可能會推播通知;當好友生日時,LINE也會提前告訴你。讓自己和LINE站在同一陣線上,LINE為了鞏固用戶,你為了個人品牌經營,各取所需。
我認為的最佳策略
談人脈培養,當然不能不提專業導向的社群LinkedIn。
在這四個平台上,人脈經營效率最高的是LinkedIn,Facebook和LINE有點難比,最低的是Instagram。
LinkedIn是絕對要經營的,先花些時間把該填的資料填好,並且累積基本的好友數量(至少100人),有換工作或專案完成時再更新檔案即可,避免有求職念頭時才痛苦寫履歷,努力回憶過去。可以參考〈AI面試官與演算法會籂選履歷?求職新思惟,用SEO找到好工作〉
由於LinkedIn是最正式且重要,但不需頻繁更新的平台,太過於輕鬆或生活化的內容在這裡會格格不入,因此內容必須分開思考與撰寫。至於LINE、FB和IG,像我這麼懶的人會直接把同樣的內容發三遍,有些人可能會被洗版,但這也代表被洗版的人可能同時加了你的LINE、FB和IG,你這輩子化成灰他都會認得。
聽聽大人學的Joe怎麼說
大人學是知名的專案管理網站,由姚詩豪(Bryan)和張國洋(Joe)共同經營,是許多職場人士推薦的知識型網站。大人學的廣播節目〈大人的Small Talk〉也非常值得收聽,在Spotify上有完整收錄,上班聽、放假聽都適合。
還沒開始經營ig
看到越來越多人在使用
想開始學習如何經營
2020-07-27
02:07:47
我覺得不用想得太難,就先辦個帳號,開始發發動態,廢文也行XD
2020-07-27
23:22:3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