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錄
原始連結
什麼是微課程?
雖然有點八股,但在進入正文之前,我們不得不先釐清一下文字定義,確保我們都在相同的頻率及認知基礎上。
微課程這個詞似乎還沒有明確的普世定義,類似概念在英文中有Mini Course和Microlecture。它主要的意思有兩種,一種是總授課時間低於一學期的系列課程,像是北一女、建中等學校在2019年底合開的微課程;另一種是時間長度10分鐘內的課程,有明確的教學內容及目標,多以影片的方式呈現。
這篇文章中的「微課程」採用第二種定義。除此之外,讓我們再加個條件:與常見的線上系列課程相比,這裡指的微課程是可以單堂付費購買的課程模式。它也可以是系列課程,但必須要可以單堂付費購買。
對教學者,也就是內容產出者來說,我認為微課程的精髓只有一個字,快。
只要錄一支影片就可以上線,這是微課程的戰法。這是個用訊息差賺錢的時代,只要掌握了別人不知道的知識或消息,你就有機會獲利。
如果對手用正規軍隊戰法,你就用風的方式打游擊;如果對手祭出知名講師的重磅課程,你就用微課程的方式快速因應市場需求;如果對手也加入了微課程競爭,那你可以考慮放棄繁體中文市場,轉向英文市場。
更具體的來說,如果你看到一張新的電影海報,你可以快速錄一個Photoshop教學;如果Google釋出新的機器學習套件,你試玩後可以錄教學影片,並附上範例程式。微課程可以跟網路行銷、跟社群經營搭配出更多元的玩法。
付費訂閱時代
付費訂閱、知識經濟都已經是顯而易見的趨勢。過去,許多消費者都希望可以拿到些實體的物品,才覺得自己的錢花得值得。現在,有越來越多消費者越來越願意為了體驗付費、為知識財付費、為無形的商品付費。
中國的知識型網紅羅胖,他的《羅輯思維》節目為知識經濟開了響亮的一槍。不是前無古人,但登高一呼的氣勢比誰都強,「得到」App也接著捧出了更多的網紅。
在知識經濟之後,我認為微課程會是個新的風口,它肯定不會像知識經濟那樣洶湧,因為它的市場更小、門檻更高。比起黃山飛瀑,它更像是音羽之瀧式的涓涓細流。
更細緻的使用者需求
現在的系列型課程有個問題,對某些已經有基礎的學習者來說,他們可能只需要其中一個單元,卻必須買下整套課程。
另一方面,有些教學內容很明確,但很簡短,像是在自己的電腦開發應用程式後,怎麼部署在網站主機上。其中還是有一定的know-how,但錄成系列教學略顯單薄。
對於這種狀況,常見的處理方式是把內容變成一個單元,然後放進系列教學中,結果又陷入為了一個單元必須買一系列課程的輪迴。
另外,購買線上課程有一定的風險在,消費者可能買完後才發現內容與期待不符,或是課程的音質很差、雜訊很多。還有另外一個最常見的狀況,很多人買了課程後根本沒在看,每次開啟課程頁面總是滿滿的罪惡感。以消費者的角度而言,微課程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購買風險。
線上課程平台出現分流
從前幾年開始,線上付費型的課程平台越來越多,有主打興趣、才藝型的教學品牌,也有主打職場實務型的課程網站。除此之外,Youtube上本來就有一大堆的免費教學,各大專院校與高中也開始發展自己的磨課師MOOCs教學網站,整個線上教學產業可以說是熱熱鬧鬧。
當市場中的參賽者增加,大家一定會開始尋找更明確的市場定位,並接觸這個定位中的潛在使用者。不論是盈利求存的民間企業,或是必須接受評鑑考核的公家單位,還是單打獨鬥型的課程講師,參賽者們都在尋求資源,甚至進行結盟。
我們這裡將上面三種類型的教學者分為三種類型,企業型、體制型與個人型,其中企業型與個人型的界線其實有點模糊,因為企業型多半只是提供一個平台,由個人型產出內容並販售,共享利潤,但這並不影響後續討論。在接下來的文章內容中,會著重在企業型與個人型教學者身上,說明為什麼個人型教學者會增加,雙方之間又會有什麼競爭與合作關係。
那為什麼不討論體制型?因為體制型的角色較鮮明,與另外兩者的競合關係較小。他們大部份教學影片都是跟著課綱走,這合情合理,所以與業界有一定落差也是合情合理。不管是職場實用性、課程產出速度或教學內容的廣泛性,都較難與另外兩者匹敵。
但在某些理論型課程上,體制型還是有絕對優勢的,像是物理、微積分,這也是企業型與個人型比較不會碰的部份。
微課程火苗從個人型教學者開始燃燒
如前文所說,現在企業型與個人型教學者多半為合作關係,但假設你是個人型教學者,想採用微課程模式,以單堂付費方式販售課程,以下有幾個可以思考的方向。
一、更節約的製作成本
公司獲利的方式有兩種,開源與節流。在微課程的賽局中,個型人教學者比企業型更具備成本優勢。
這個趨勢不只發生在教學產業,像是過去需要大團隊、大製作的電視節目,現在Youtuber可以用手機搞定;過去需要高成本、高技術的廣告節目,現在Podcast主持人一樣可以用手機搞定。
以現況來說,如果個人型教學者想在企業型平台開課,通常會有一個聯絡窗口,這個聯絡窗口會將教學者的拍攝需求、行銷需求、帳務需求pass給相關部門。也就是說,假設一套系列課程有15個單元,在原始情況下,企業平台只需要接洽一個講師即可,但如果導入微課程模式,講師會瞬間爆增至15個,對企業平台的人力一定會造成負擔。這也是我認為現有企業平台不會輕易跨足微課程市場的原因。
二、平均售價必須提高
如果一本書售價300元,當你一次購買100本書的時候,你跟廠商之間可能就會有議價空間,讓每本書的平均售價變成280或270元。微課程採取的是相反的操作模式,因為拆售了,所以單支影片的售價可以有拉抬的空間。
即使單支影片的售價提升,由於總價值比起系列課程還是偏低,消費者刷起卡來比較不會那麼痛,加上微課程的課程目標明確,更適合已有基礎、剛好遇到技術瓶頸的學習者。試想,當一位網頁工程師為了某個程式Bug忙老半天,卻還是修不好的時候,剛好看到一堂微課程,售價只有100元。買!
更宏觀來說,我認為微課程是長尾理論的實際應用。
三、找到更明確的市場需求
如果民眾對於教育的需求是一個容器,體制型、企業型、個人型就是填滿容器的石頭和沙子。
體制型是容器中的大石頭,以紮實的理論基礎見長,將民眾教育成具備一定知識水準的學習者;企業型是中型的石頭,以實務性更強的系列課程接手正規教育之後的教學計畫;個人型,也就是微課程創作者則是沙,發現潛在需求,一有空隙就快速填滿。
身為微課程教學者,你的使命是找到零碎但具體的市場需求,試著提供高品質的產品。至於那些打底的、從零到一的系統化教學,和你沒有那麼大的關係。
微課程也要需要個平台
微課程是個藍海市場,光是Youtube上大量的教學影片就足以證明市場需求。需求有了,但供給要如何落地,我認為會有三種走向。
(1) 現有平台的功能進化
現有平台分成兩種,一種指的是現有的企業型教學平台,像是Hahow、Yotta、Tibame、大大學院之類。雖然我認為機會不高,但未來這些平台如果跨足微課程市場,那這個產業的進步速度會更快。
第二種指的是影音平台加內容平台的搭配運用,影音平台有Youtube和Vimeo,內容平台則有Medium與方格子。
簡單來說,教學者把影片上傳到影音平台上,並且鎖權限,再將影片分享到內容平台上,讓消費者購買。
我沒有親自作過測試,但以Medium及方格子的現有功能,似乎已經可以達成「單堂付費」購買的模式。更精確的說,消費者購買的是文章的瀏覽權限。理論上,只要教學者進一步把影片嵌入到文章中,這個商業模式就大功告成了。
但事實不會這麼美好。
我親自測試過,當我升級成Viemo的Plus會員,可以取得更進階的權限設定(Domain-level privacy)功能後,裡面有一項是Specific domains,也就是你的影片只能在特定的網址分享。問題來了,不管在Medium或方格子中,所有創作者都是共用同一個網址,像Medium是medium.com,方格子是vocus.cc。也就是說,你的影片可以在所有Medium的文章中被分享。有心人士只要稍微看得懂網頁程式碼,他可以購買你的課程,copy你的影片連結,再到自己的文章中貼上。


這個問題目前看來還無解,只能期待Vimeo更新他們的影片嵌入功能。
至於為什麼這裡完全沒有提到Youtube?因為Youtube和Vimeo的市場定位不同,Youtube是Goolge廣大廣告體系的一部份,它的角色是讓Google獲得更多的使用者數據,以達到更精確的廣告投放、更高的廣告利潤。Vimeo的商業模式更像是個影音資料庫,讓合作夥伴可以在Vimeo上傳影片後,嵌入到自己的網站或App中。因為影片通常檔案大、流量大,一般公司不會想花這麼多的成本在這個地方,乾脆花小錢了事,這也是我認為Vimeo可以存活到現在的原因。
(2) 期待更完整的微課程平台
既然現有的企業型平台不符合需求,影音平台加內容平台的組合技也不管用,那我們只能期待與祈禱有新平台出現了。
(3) 個人平台
第三個走向是經營個人平台,這個方式目前完全可行,需要較高的維護成本,但也有更高的發展空間。
個人平台聽起來很玄,但不是有很多的品牌會自建購物網站嗎?就是那個東西,它就是個電商網站。
現在有很多模組化工具可以快速的架起購物網站,像是WordPress加WooCommerce。如果你已經有個這種WordPress部落格,那你只要再加上WooCommerce購物車功能,就可以套用第一點中的Vimeo模式,設定影片的Domain-level privacy,再分享到自己的網站上,打完收工。
那為什麼我說這個方向有更高的發展空間呢?你可以想像一下,如果我是個自有品牌經營者,我可以在蝦皮、PCHome販賣商品,也可以架自己的品牌購物網站。前者省時省事,但必須被抽手續費,而且你沒辦法掌握客戶的資料,不容易針對客戶規劃行銷活動,這是使用電商平台的硬傷;相反,自架購物網站要管系統、管資安、管營運、管行銷,你要會很多東西,這也代表你有很多工具可以用、可以優化。
博雅教育復興
因為網路的發達,許多商業模式已經從公司對個人的B2C,轉變為個人對個人的C2C。這個趨勢會帶動博雅教育的復興,也就是所謂的通才教育。
現在我們熟悉的教育制度,多半是在十九、二十世紀時,因應工廠流水線模式及企業團體戰模式而產生。大家都是團體中的小螺絲釘,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夠了,有一種專業就夠了。
隨著巨獸型企業的遲緩、老化、淘汰、分解,最小戰鬥單位式的戰法出現,可以打十個的一人戰隊出頭。兵不貴多而貴精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定位,都是十八般武藝精通。像是一個合格的Youtuber要會寫腳本,懂點攝影,懂點錄音,懂點影片剪輯,懂點個人品牌經營與行銷。
長期而言,我認為這是個正向循環。時代造就市場需求,需求餵養出新的供給,供給方再尋求新的市場藍海。我認為這是人類文明的進步。
台灣在這個風口中要站在什麼位置?
台灣是個海島型國家,不只是地理海島,也是語言海島,是世界上唯一仍使用繁體中文作為官方語言的國家。
身為海島型國家,要存活,必須出口。農產品要出口,工業產品要出口,知識產品也要出口。雖然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三種語言是英文、中文、西班牙文,但這裡的中文人口多半仰賴中國,而中國用的是簡體中文,中國境內流行的平台總是特立獨行。也就是說,這裡的中文和你沒有太多關係。英文,是知識出口的基礎建設。
微課程是個需要平台曝光,也需要文字傳遞訊息的媒介。你使用的語言會決定你的市場規模,你的潛在客群,你的格局。所以,走出去吧,試著用異國的語言傳達你的思想,很難,但比起乘風破浪的拓荒者來說,好像又沒那麼難了。
這也是另一個現有企業型平台跨足微課程市場的難處,大型多語系網站的開發、維護不易,如果又要處理客服等問題,可能需要一段時間調整、修正。而這些問題,以WordPress這樣的個人平台來應付,綽綽有餘。
另外,如果你想在個人網站上兼營部落格及微課程,並在部落格中放置像是Google AdSense這樣的網路廣告,以賺取點擊利潤,那經營英文網站也有好處。可能因為市場規模的關係,以每點擊一次廣告所產生的利潤來說,英文廣告平均收益會比中文廣告來得高,這是個公開的事實,也是挑選戰場的一個重要依據之一。
我正在寫一本書
我最近正在寫一本書,關於WordPress、個人品牌經營,以及如何透過寫作變現。我希望上市前可以先找到一些讀者試閱,並提供意見回饋。不論你是WordPress的新手或老手,如果你有興趣,都歡迎留下Mail。也歡迎你使用右下角的Facebook Messenger找我聊聊。
This is really interesting, You are a very skilled blogger.
I’ve joined your feed and look forward to seeking more of your great post.
Also, I’ve shared your website in my social networks!
2020-08-26
21:17:0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