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錄
很多人說寫程式可以提升邏輯思考能力,到底是真的還假的?
是工程師們自我感覺良好,覺得自己會寫程式好棒棒,還是程式教學機構的宣傳話術?
我們先來說個有點老,而且不是很好笑的笑話。
如果你要把一隻鯨魚放進冰箱,需要幾個步驟?
答案是三個,打開冰箱,把鯨魚放進去,再關上冰箱。
那如果你要把一隻大象放進冰箱,需要幾個步驟?
答案是四個,打開冰箱,把鯨魚拿出來,把大象放進去,然後關上冰箱。
這個笑話還被五月天寫成歌呢,0:13。
所以鯨魚和大象和程式有什麼關係?沒關係,但跟這個思考流程有關係。
寫程式時很重要的一點,就是將一個大任務切分成很多小任務,如同上面開冰箱的步驟。將任務拆解後,接下來要評估每個小任務的先後順序、可行性及可能遭遇的困難,確認後才開始執行,將每個小任務各個擊破。而上述的「任務拆解」及「先後順序判斷」都是邏輯能力的實際運用。
如果你仔細觀察過,很多人溝通能力不佳,主要原因就出在他們沒辦法將大任務拆解,並針對某個小任務作討論,並在現有的成果上持續向前推進,導致東拉西扯,雲山霧繞,或陷入無陷迴圈,鬼打牆連連。
任務拆解也是變強的關鍵
很多知識管理的書籍都會提到這點,像是2018年超火紅的《刻意練習》也提到相同的概念。你必須將練習的過程拆解,找出需要加強的部份練習,然後以可衡量的方式檢視成效。
中也提到,很多鋼琴家不具備這種能力,所以他們每天做的事就是將同一首曲子從頭到尾練習再練習,並沒有針對弱點作特殊訓練,長期下來進步幅度相度有限。